首页 > 地产资讯
姑苏区两处古建老宅见“新”
江南宅院,姑苏风雅。姑苏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控保建筑、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比比皆然,见证了千年古城的文脉绵长,历史变迁。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坚持传承与活化并举,积极推动古建老宅的保护更新发展,让古建老宅“活”出新精彩。
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更具底蕴;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激发活力。近日,区住建委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组织修缮保护,红豆山庄遗址、唐纳故居修缮项目均完成竣工验收。修缮后,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将更好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完善原住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让岁月沉淀的街巷肌理与现代舒逸的居住质感相交相融。
活起来
让城市留住记忆
独特韵味的备弄结构与屋顶,曲折蜿蜒的回廊,绿植点缀其间,修缮一新的红豆山庄遗址以活态传承的姿势,让世人得以一睹老式民居的“当年”风华。
红豆山庄遗址位于姑苏区吴衙场37号,坐北朝南,现存两路四进,是研究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这里原是明代士人吴之佳的旧居。清朝初期,学者惠周惕择此而居,因其与红豆之间流传的故事,这座宅邸固名为“红豆山庄”。后为居民居住至今,现公布为控保建筑。
2014年,因漏雨严重曾对该建筑屋面进行抢修,更换瓦片,重铺屋面。由于自然侵蚀、后期使用以及白蚁侵害,遗址的木构部分残损严重,局部结构失去承载力,不仅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也给居住在此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2024年9月,红豆山庄遗址修缮项目正式开工。在房屋查勘中发现,屋架和望板白蚁腐蚀现象较为严重,需进行全面更换。据此,项目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力图保留传统风貌,也注重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此次修缮共更换、墩接木柱20余处,桁条、搁栅全部更新,同时也更换了部分楼梯、楼板,屋面、屋架、墙体、门窗等构件全部按原样修复。”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让古韵在新时代中“活起来”,为古城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传下去
让文脉得以延续
在平江历史街区,有一条叫胡厢使的小巷,从胡厢使巷东首的仓街向西,走不到100米,就是唐纳故居。
近日,唐纳故居修缮项目正式竣工。此次修缮不只是一座古宅的简单修复,更是对文化脉络的延续与传承。
唐纳故居位于平江历史街区胡厢使巷40号,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布局为三路五进,是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2003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由于年代久远,唐纳故居遭受岁月的侵蚀,后楼厅存在屋面漏雨、油漆剥落、门窗缺失等诸多问题。如何修缮以恢复其往日风采,并将文脉“传下去”?
2024年9月,在严格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的基础上,唐纳故居修缮项目正式启动。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屋架及二层楼板、搁栅,白蚁蛀蚀情况严重,大木构架局部糟朽。此次修缮共更换、墩接木柱10余处;桁条、搁栅全部更换,更换部分楼梯和楼板。同时,对屋面、屋架、墙体、门窗等主要构件进行修缮,并严格按照原样施工,力求还原故居的历史风貌。同时对部分结构进行加固和优化,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接下来,保护区、姑苏区将继续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区住建委将持续推进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深挖古建古宅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更多古建老宅焕发新生,让历史文脉不断释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助力古城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