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产资讯
古宅焕新+1!江南民居的当代表达
古建老宅是“活着”的古城记忆,是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始终坚持传承与活化并举,积极推动古建老宅的保护更新发展,让古建老宅“活”出新精彩。
近日,丹阳码头一弄2号修缮保护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据了解,2024年姑苏区计划修缮直管公房文控保建筑约4500平米,目前正分批次实施中。其中,红豆山庄已于8月开工,井巷预计9月下旬进场,唐纳故居目前居民正在撤屋。
链接古今 记载乡愁
古建老宅链接过去与今昔。丹阳码头作为苏州旧时的“三关六码头”之一,承载着苏州人的记忆与乡愁。当时,丹阳码头主要为商贩所用,以丹阳人居多,故名丹阳码头。
丹阳码头一弄2号是一处古宅,坐北朝南,现存一路建筑,共四进。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该古宅曾被改为综合性养老机构(养老院)。第一进是门厅和西厢房。第二进正对大厅有砖细门楼一座,刻有“玉韫含辉”,落款时间“光绪乙己夏”。第三进楼厅及第四进附房门窗墙体为民国时期改建。由于白蚁蛀蚀以及长期的风化作用,部分木结构出现损坏等问题,该建筑于2023年12月正式启动修缮。近日,这座粉墙黛瓦、木构架简明舒朗的江南民居建筑修缮完工,“换上新装”重新亮相。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商船早已停运,丹阳码头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是,作为民居古建筑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它将以新面貌继续发挥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修旧如旧 塑造新空间
独特结构、榫卯工艺、砖雕门头,构成古建老宅的基因,也成为解读古城风貌的密码。姑苏区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要求组织修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使修缮后的古建筑达到安全健康的良好状态。
以吴衙场37号红豆山庄遗址为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两路四进,是明清传统民居研究的重要实例。后为居民居住至今,现公布为控保建筑。2014年因漏雨严重曾对该建筑屋面进行抢修,更换瓦片,重铺屋面。
苏州吴衙场37号红豆山庄遗址西路前楼厅
受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损耗,红豆山庄局部结构存在一定隐患,亟需进行修缮。
据悉,红豆山庄已经于8月开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图保留传统风貌,此外,注重实用性,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日后必将为古城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赓续文脉 守护古城烟火气
古建老宅蕴藏着古城的文脉,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不管是井巷,还是唐纳故居;不管过去,还是当下及未来,古建老宅是新旧交叠、时空交错的所在,安放着真实的人间烟火。
井巷9号,原为俞宅古宅,1949年后划分给居民,至今烟火不断。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两路。西为正路,现大厅为第一进、第二进楼厅,三开间带二厢,进深六界,扁作承重。天井内有“懋应多佑”砖雕门楼。东路有前楼厅、中楼厅、后楼厅及附房。因年代久远,东路前楼厅北侧回马楼处出现屋面漏雨等问题,影响了建筑风貌和居民正常使用。
井巷9号
唐纳故居目前也是居民居住,同样遭受岁月侵蚀,后楼厅尤为突出,亟需专业的保护性修缮。该建筑位于平江历史街区胡厢使巷40号,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路五进,2003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胡厢使巷40号唐纳故居后楼厅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古建老宅见证历史的变迁,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风民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接下来,保护区、姑苏区将继续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推进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更多古建老宅焕发新生,助力古城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