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产资讯

全市首批试点!这些地方有大变化!

时间:2023-11-26 09:42:21 稿件来源:苏州发布

  街道承载着居民出行的交通需求,也体现着城市的温度和风貌。

  11月21日,苏州召开《关于规划建设以人为本街道空间的实施意见》发布会。会上发布了11处以人为本街道空间品质塑造首批试点项目。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吧~

 

  以人为本街道空间品质塑造首批试点项目

  1.东二路和西二路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姑苏区)

  2.临顿路综合改造工程(姑苏区)

  3.剪金桥巷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项目 (名城集团)

  4.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宜养乐居)项目(常熟市)

  5.吴中太湖新城雷山路项目(吴中区)

  6.吴中太湖新城市立医院环路项目(吴中区)

  7.吴江太湖新城规六路项目(吴江区)

  8.纪元路童趣公园新建项目(相城区)

  9.马运河生态绿廊(长江路至建林路段)工程(苏州高新区)

  10.轨道交通11号线道路恢复与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昆山市)

  11.轨道交通6号线苏州大学站、8 号线时代广场站项目(轨交集团)

 

  东二路和西二路综合整治改造项目

  该区域位于南门商圈及盘门景区周边,是区域内主要沟通道路。现在道路上架空线林立,道路破损严重,亟需更新改造。

  东二路和西二路综合整治改造项目预计春节后开工,该项目以打造一条“安全友好、缤纷活力、古今交融”的精致人文慢街为规划目标,改造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畅通交通系统。通过本次道路综合提升改造及更新人行道铺装系统,优化车行道、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的布设,提升周边居民及游客出行的舒畅度和舒适感。

  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除了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外,另外一项工作是完善地下管线系统。实施架空线入地、老旧给水、雨水管网更新、燃气管道碰通等工程,提升管网安全运行能力和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营造空间景观。结合道路和管网系统建设,采用U型界面整体更新的策略,对周边整体空间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包括:建筑立面改造、行道树的优化更新和补充以及垂直绿化的建设等。

  商贸业态升级。结合南门市场搬迁后的更新工作,以及即将开业的兴业坊和金地商业街,提升周边整体的商贸业态。具体工作包括:更新临街商铺,增设外摆商业系统等,同时加强商贸与盘门景区的沟通,实现“商圈”+“景区”的互联互通。

 

  临顿路综合改造工程

  临顿路地处苏州古城内最精华的历史遗存集聚地,南至干将东路,北至平齐路,临顿河贯通全线,全长2.4千米。

  本试点项目强化古城观览、街巷生活和轨交出行等场景营造,以“无界之园”的愿景展开设计,打造以人为本的慢行、活力、共享的园林式街区。

  通过传统园林手法,创造出“人与自然互动”的空间,以景观为媒介,打造“入街即入园,入园即入画”的园林式街区;保留老建筑的时代印记,恢复特有的苏式生活空间,突出“苏而新”的设计风格;实行“公交+慢行”的形式,轨交车站结合出入口与风亭建设苏式游园,游园北侧公交站台配备B+R停车场、无障碍电梯等设施方便市民无障碍通行;塑造以园林文化为依托,集文化生活、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热力中心。

 

  吴中太湖新城市立医院环路项目

  吴中太湖新城市立医院环路项目依托于市立医院建设将于明年4月开工。整体设计理念一是以病患为中心;二是进行一体化的融合性设计;三是在细节上融入苏式元素。

  “无障碍”再设计。苏州市立医院二期周边道路设计首先从“无障碍”升级角度出发,弱化“马路牙子”的存在,让患者可以更加方便地从落客区至医院这段道路可以实现“无缝衔接”。

效果图

  “宜人”尺度设计。市立医院二期周边道路设计从“宜人且人性化”角度出发,如街道中的长椅和自行车停车处的精致栏杆,改善了人们的步行体验和交通的流动性。

  模糊“边界”设计。通过空间景观的交融,让医院内部道路和外部城市景观互动起来,消弭建筑本身的边界感。

  苏式庭院作为医院景观的亮点,以传统中式的造园手法,打造一处能为医患人员提供精神放松的良好休憩场所。整个庭院环绕于医院建筑之外,以湖面为中心,水榭亭廊为骨架,幽静绿化为背景,散布点缀湖石,并在庭院周边设置仿古围墙减少外界干扰,形成城市山林的独特意趣。

 

  吴中太湖新城雷山路项目

  雷山路位于苏州吴中太湖新城,西起天鹅荡路,经君益路,东至东太湖路,全长745米。沿线以居住和商业功能为主,西侧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效果图

  本试点项目强化校园通学、儿童友好、散步健身等场景营造,采用了U型界面一体化规划的设计思路,从注统筹、人本化、精细化和全要素四个方面着重进行打造。

  沿线设置通学道,结合校园入口与公交设施布置风雨长廊,并配备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和休憩设施;利用道路转角处和校园开口设置家长候学区和儿童活动微空间;增加趣味元素,采用易于儿童理解的交通标识系统;串联建筑退界区域、城市广场和口袋公园等形成线性慢行通道,为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锻炼创造安全连续的活动场地。

 

  轨道交通11号线道路恢复与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项目位于轨交11号线沿线,涉及前进路、章基路、童泾路、绿地大道等多条城市主干道,全长36公里。

效果图

  本试点项目强化轨道出行、生活场景、无障碍出行等场景营造,运用轨交、公园双引领的开发模式,形成以站点为核心,交通圈、公园圈、商业圈、生活圈“四圈合一”的都市单元。

  沿线轨交站点及公交站点突出人性化设计,设置坡道、导引线等无障碍设施,打造风雨连廊形成无风雨换乘体系;公交站台后部利用小微空间打造小微等候花园;结合站点周边空间打造林荫停车场满足换乘车辆停放等;基于智慧城市理念,于人行道外缘设置设施带,嵌入智能化功能,结合“云+”系列智慧云盒,增加碳汇项目开发,促成多元复合的社区生活圈。

  街道不仅和大家的生活、通勤、休闲等活动息息相关,也是体现城市温度、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公共空间。

  (素材来源:苏州新闻、苏州资源规划)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