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楼市资讯

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 苏州自贸片区再提升

时间:2022-11-29 08:41:27 稿件来源:苏州日报

  行政审批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免证园区”建设,通过“直接取消、数据调用、部门核验、告知承诺”四种方式,多途径实现证明材料免于提交,推动“减证便民”向“免证利民”升级。 苏州自贸片区以高质量“事中事后”监管保障高质量发展,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容错纠错免责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机制。 未来,苏州自贸片区要顺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趋势,继续吸引更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等入驻。

  自2019年9月挂牌以来,苏州自贸片区牢牢把握“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出台创新配套政策80余项,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有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借鉴。2022年,苏州自贸片区继续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在“放管服”改革、贸易转型升级、金融开放创新、产业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方面形成50余项质量较高、市场主体受惠面较广的制度成果,收获了新一轮“丰产田”。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在全国54个自贸片区中,苏州自贸片区排名第14位,较2021年排名又提升1位。

  深耕制度创新,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跨境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私营部门发展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复杂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对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参与度和业绩有重大影响。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减少与贸易有关的费用,帮助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苏州自贸片区利用综合保税区平台,不断优化企业贸易便利化环境。例如,为快速应对因疫情、国际形势等造成的市场变化,在综保区“分类监管”等政策红利叠加效应下,创新“保速通”同仓调拨模式,帮助仓储物流企业实现保税与非保税同仓互转功能,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物流转运成本。综保区还打造“无感卡口”+“慧眼通”智慧物流监管新模式,以信息化、数据化手段赋能物流监管,有效减少物流环节,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了通关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

  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开端,“市场准入”的相关监管政策和制度、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政府提供的企业信息透明度、开办企业便利度等因素决定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效率和质量。苏州自贸片区率先在省内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 不断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和无纸化办公,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形成较强的全程网办、电子文件单套归档能力,2020年5月被江苏省选定为国家由子化文件单套归档试点具体实施平台。苏州自贸片区行政审批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免证园区”建设,通过“直接取消、数据调用、部门核验、告知承诺”四种方式,多途径实现证明材料免于提交,推动“减证便民”向“免证利民”升级。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法律公共服务、商业纠纷解决、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2020年1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苏州自贸片区设立了苏州国际商事法庭,作为全国首家在地方法院设立的国际商事法庭,集中管辖苏州市辖区内相应涉外商事案件及与开放型经济密切相关的案件。法庭充分发挥诉讼、调解、仲裁在涉外商事争议解决中的作用,积极建设涉外商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苏州国际商事法庭构建涉外商事多元纠纷解决新模式”还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亮点举措”。苏州自贸片区首创“一站一中心”(即“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加油站”和“基层社会治理新情况新问题法治诊断中心”)项目。“法治加油站”针对涉企制度政策、审批服务效能、配套设施供给等市场主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监督反馈渠道,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法治诊断中心”针对与民生关联度高、适用法律政策模糊、处置困难等普遍疑难问题提供法治解决方案。针对长期以来基层治理评估缺少客观数据支撑、治理状况难以科学评估的难题,苏州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以司法案件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的“县域基层治理司法指数”,并以唯亭街道为样本,发布首份基层治理司法指数报告。近两年来,该区域的基层治理类案件与常住人口数之比从2.73%降至1.07%,实现“人口数量增长而案件数量下降”的治理成果。

  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还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平衡作用机制。苏州自贸片区以高质量“事中事后”监管保障高质量发展。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容错纠错免责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机制。围绕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发布《苏州工业园区(自贸区苏州片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深化开放创新激励干事担当正面清单》,进一步深化运用容错纠错机制,破除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开放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障碍,实现了监管纠错容错机制的“立体式”全覆盖。苏州自贸片区还以建设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成果迸发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导向,积极引导科创载体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孵化服务,助力创业团队适应市场化需求,并取得稳步发展。

  对标国际一流,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再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面对合作、竞争并存的对外开放国际大环境,苏州自贸片区既要在传统对外开放空间受到挤压的过程中保持开放定力,又要抓住契机在数字化等新领域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这对苏州自贸片区开放战略的韧性,开放与改革、发展之间的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以“跨境贸易”更高程度的便利化举措赋能国内大市场建设。从国际经验看,“跨境贸易”便利化以及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外”制度创新能有效促进新型国际贸易发展。苏州自贸片区扩大开放,不仅要重视“一线”特殊监管政策创新,也要发挥“二线”与长三角市场的互联互通功能,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促进新型贸易发展。继续深化针对跨境电商、多式联运等提升便利化工作。优化多式联运政策,探索实行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模式,推动公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信息共享,强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关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货物便利化问题,支持保税服务发展。将研发用品区别于一般贸易货物,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推动金融、医疗、文化教育等高端服务新业态开放。争取进一步放开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服务领域的外资机构和自然人的准入等。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开放力度。借鉴国际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模式,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和制度,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

  二是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高地。面对中美大国博弈可能出现的复杂态势和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苏州自贸片区应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推进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主动对标CPTPP、RCEP、USMCA等高水平经贸规则,在产业准入、知识产权、服务业开放、竞争中立等核心领域实施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加大商务、增值电信、医疗教育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力度。努力构建与国际高标准接轨的营商环境,聚焦投资贸易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要素市场化等领域,统筹推进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三是集聚国内高成长性企业总部,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网络节点。深度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只有集聚众多高能级的国际功能性机构,才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直以来,苏州自贸片区大力引进外资跨国公司总部,成效显著,成为江苏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未来,苏州自贸片区要顺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升级趋势,继续吸引更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外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等入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转换思路,着眼于“一带一路”框架下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功能,加快对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成长性企业的集聚和培育,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动,作为高端产品提供者出口高端产品,而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低端产品,形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型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苏州样本。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